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(《杜甫诗三首》课程教案、说课)

一、【注音朗读】参看课文脚注(或查词典),给文中陌生词语注音。之后,有节奏地朗读全文。(或者师生对读)
二、【初步感知】朗读(师生对读)之后,合上书,在此书写:
读完诗三首,我感知到诗人的思乡、悲古、哀己。
三、【标题解读】我这样理解三首诗的标题:
1、在秋季引发的感情;2、由古迹产生的感怀;3、登上高处所产生诗情?
四、【批注理解】请给本课三首诗作批注式的理解。
秋兴八首(其一)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(凄寒、阴冷)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(凄寒、阴冷)
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(悲伤、思乡)
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(寒冷、思乡)
【因秋天的凄寒、阴冷,引发身处他乡的诗人产生了思乡之情】

咏怀古迹(其三)
群山万壑赴荆门,生长明妃尚有村。(山壑一村)
一去紫台连朔漠,独留青冢向黄昏。(朔漠一冢)
画图省识春风面,环佩空归夜月魂。(红颜薄命)
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(琵琶传恨)
【诗人奔赴荆门观览明妃故居,产生了对昭君悲剧性命运的感慨】

登高
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(凄冷、悲哀)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(衰败、死寂)
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(悲哀、孤独)
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(艰苦、潦倒)
【诗人在深秋登上高处,感慨生命的悲苦与生活的艰难】

五、【主旨确证】通过以上理解分析,三首诗的主旨,可以这样综合、概括:
1、因秋天的凄寒及事物,引发身处他乡的诗人产生了思乡之情;2、诗人奔赴荆门观览明妃故居,产生了对昭君悲剧性命运的感慨;3、诗人在深秋登上高处,感慨生命的悲苦与生活的艰难。
六、【内容审美】你觉得三首诗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?
美在: 1、江天、朔漠、高天、长江等自然景物营造出的恢宏、开阔的空间;2、对故园家乡的思念、对他人及自己悲苦命的同情、感慨,折射出诗人心灵的温柔、悲悯、爱怜。

七、【形式审美】你觉得三首诗写得漂亮么?为什么?
写得漂亮,因为:1、时空对比:天与地、山与村、无边落木(空)与无尽长江(时)、万里(空)与百年(时)等对比,拓展诗的境界、气象;2、情景交融:凄冷、荒凉、衰败之景与悲哀、孤独、痛苦之情交融,诗情浓厚而又不失形象与美感。
八、【文本与文本】阅读下面的文段,并回答问题。
咏怀古迹(其二)
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流儒雅亦吾师。
怅望千秋一洒泪,萧条异代不同时。
江山故宅空文藻,云雨荒台岂梦思。
最是楚宫俱泯灭,舟人指点到今疑。
都是咏物怀古,其二与其三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?
两首诗都含有对主人公命运的悲悯、感慨,但其三反映了的是“怀美不遇“及对政治及宫廷的哀怨;其二反映的是对主人公怀才不遇的命运的共鸣、同情。
九、【文本与生活】思考并回答:这是眉山三苏祠的苏轼雕像,请你对其主体设计与背景放置进行评价,并说明理由。


示例1:主体设计斜中有正——石基倾斜,但人身端正;右臂、胡须与目光均以45度角遥望,渲染出一种超拔的正气。主体的浅色调,与水潭与树木的暗绿相对比,使主体得到突出。
示例2:主体设计,其座不正,人身何正?胡须、右臂与目光,均呈45度角遥望天边,故做姿态、目中无人。呵,把这样的假人放在阴林、沟池里也好,让其与蚊虫为伴与落叶同朽。因此,无论是主体设计还是背景放置,都是对大文的豪“恶搞”。
十、【妙句品仿】
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
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
在此首杜诗中,秋天是什么样的?(凄寒、阴冷)你所处之地,秋天又是怎样的?请模仿这4句诗描之。注意三、四句的空间对张力以及对偶和押韵。
示例:洪雅初秋
斜阳轻照绿草坪,峨眉瓦屋势翠微。地上蝴蝶迎风舞,空中燕子贴水飞。
相关文章:
- [百科知识] 家里为什么不能种牡丹(牡丹花已被强行拉入黑名单,原因有4点) 2025-04-01
- [百科知识] 金钱草为什么发黄(金钱草叶子发黄的原因) 2025-04-01
- [百科知识] 为什么买楼不买中间户(这4类户型的房子最好别沾!) 2025-04-01
- [百科知识] 为什么不能对着镜子睡觉(“晚上不能照镜子”,其实并非民间迷信) 2025-04-01
- [百科知识] 装水龙头为什么装不正(水龙头安装全攻略) 2025-04-01
- [百科知识] 为什么电烙铁不沾锡(烙铁头氧化发黑不粘锡怎么办?) 2025-03-31
- [百科知识] 为什么显示屏显示无信号怎么解决(显示器无信号排查步骤!) 2025-03-31
- [百科知识] 为什么窗帘那么贵(窗帘坚持“4不买”,一定要看看) 2025-03-31